• Facebook
  • RSS Feed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台東垃圾大戰內外都打

沒有留言:
 
反焚化爐成為管轄超過縣內一半人口的台東市長張國洲重要政見,還讓台東縣長黃健庭在議會總質詢時,點名張國洲「不要把市長當民意代表做」。原因是台東的垃圾處理面臨動彈不得的僵局,啟爐是縣府心中的唯一解。

此為刊載於新新聞周刊之「垃圾大戰」專題:
篇一:垃圾大戰在台東開打

去年十一月,《新新聞》以底渣再處理公司映誠負責人因詐欺罪被收押的官司,揭開底渣再利用遇到瓶頸,四處汙染土地的悲歌。但映誠掀起的風暴不止於此,還讓「垃圾大戰」再度開打。

「台東現在有六千噸垃圾堆在各個鄉鎮,掩埋場已經都爆滿,夏天一到,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疫情。」台東縣環保局長謝清泉無奈地回憶起這個僵局的開始。

現有的十三座掩埋場幾乎全滿

過去如映誠這樣的再處理公司,將底渣製成再利用產品後,還需為底渣找到工程應用的出路,才能領到補助款。映誠被收押之後,縣市政府得自行負責去化,變成令人頭痛的問題。

尤其是還得替別的縣市代燒垃圾的高雄市,一年產生超過二十萬噸的底渣。映誠出事之後,高雄市開始要求代燒垃圾的縣市必須將底渣運回。如台東縣,若載運一噸垃圾去高雄焚燒,就得載一.八噸底渣產品回來。

「我好不容易找到在知本的一個公共工程,有五十公頃,混合疏濬的砂石,預計可填入五十萬方的再生粒料(底渣再利用產品),可以換到非常多的垃圾焚燒量。」謝清泉指出。但因為映誠的詐欺官司讓人人聞底渣色變,在說明會上被大批民眾反彈,最後連土地管理者國產署都跳出來反對。

「這要歸咎於主管機關宣導不力。」謝清泉說,「再生粒料跟底渣不能畫上等號,我們載回來的是合格處理的底渣,是可以應用在工程中的再生粒料,民眾搞不清楚,當然反彈。」

謝清泉透露,目前已經找到一個新的公共工程預定地,產權屬於縣府,但範圍較小,預定可以填入二萬五千方再生粒料,依照比例換回的垃圾焚燒量,「只能再撐半年。」

謝清泉表示,「台東縣每天出產一一○噸的垃圾,再加上去年的尼伯特颱風,一天就產生台東市半年的垃圾量,讓現有的十三座掩埋場幾乎全滿。明明有焚化爐,卻沒辦法用,連送去外縣市燒都沒辦法。」底渣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讓台東縣的垃圾處理陷入動彈不得的僵局。

台東縣長批市長,全因垃圾擺不平

目前,台東縣府預備的短、中、長期計畫:短期先靠公共工程換底渣,解除燃眉之急;中期,目前已經開始活化現有的掩埋場,謝清泉解釋,「早期垃圾分類沒那麼落實,我們會把掩埋場的垃圾挖除,經過分選,再掩埋回去,估計能清出三成空間,讓掩埋場壽命再延長。不過,這都只是暫緩而已,問題還是在。」

「長期靠外縣市燒垃圾,並不是長久之計。」謝清泉指出,「縣長當然可以拖過兩年不處理,把燙手山芋丟給下一屆。明年開始,全國有十幾座焚化爐屆齡,面臨除役、更新,現在家戶垃圾就已經無處去,到時處理量更會下降,就算我們有錢可以換底渣互惠,難度也會提高。」

謝清泉說,「垃圾問題不應該是政治問題,對的事情(啟用焚化爐)就應該做。」至少兩年內會做好焚化爐的設備更新,啟不啟用,就交給下一任決定。

一月十一日,縣府召開公聽會聽取公民意見,謝清泉顯得很有信心,認為公共議題本來就要溝通,不怕抗爭。十二月時台東縣針對焚化爐啟用與否的民調,依照鄉鎮人口數抽樣兩萬多通電話調查,有效數量超過一千七百份的民調中,有七四.四%贊成。

但縣府的預想,恐怕沒有那麼容易達成。台東反焚化爐運動有悠久歷史,焚化爐蓋好時,在台東市發生了史上最大的遊行,「這個民意基礎到現在都沒有太大改變。」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長林義隆提到。反焚化爐,也成為管轄超過縣內一半人口的台東市長張國洲重要政見,還讓台東縣長黃健庭在議會總質詢時點名張國洲「不要把市長當民意代表做」。台東的垃圾大戰不只向外打,也向內打。

台東市一邊反焚化爐、一邊又占掉去高雄的垃圾焚化餘度,曾引人非議。不過,就算送外縣市焚燒的路斷了,占全縣六成垃圾量的台東市也沒有放棄反焚化爐的立場,台東市清潔隊隊長劉志豪指出,目前掩埋場的壽命還能撐到今年底,與縣府的「焦急感」大相逕庭。

沒掩埋場的鄉鎮都望焚化爐啟用

劉志豪苦笑,「台東十五個鄉鎮,尤其沒有掩埋場的鄉鎮,現在大概都希望焚化爐啟用。」台東市有反焚化爐的條件,是它擁有最大的掩埋場,「目前還能撐一整年,再加上縣府目前投入的三千萬元活化計畫,也還能再延長六到十個月。或許縣府站在全縣立場會考慮啟爐,但公所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市公所的長期規畫,希望再將掩埋場往外擴張,可以再多換得五、六年時間,「或許就會有更好的技術可以解決垃圾問題。」雖然目前卡在土地取得,但三、四個地主都屬公家單位,法律規定需優先給公共利益使用,劉志豪推斷不會有太大問題。

來到台東市的建農掩埋場,怪手正在掩埋場中不斷運作,外頭還堆著一堆尚未分類完成的風災垃圾。去外縣市焚燒的路受阻,垃圾就只能走掩埋一途,為了省下更多空間,目前並非每天覆土。劉志豪表示,按規定是要每天覆土,「但覆土的主要功用是消毒,我們會定期噴藥替代,且會不斷用機械操作,盡量壓縮。若到了夏天溫度高,就不會讓垃圾暴露這麼久,加強覆土跟消毒。」

環團執著垃圾減量問題

但開車在掩埋場繞了一圈,明顯看見斷面有許多不能回收的東西。劉志豪表示,車輛進出的時候,人員會稍微看一下,難免都還是夾雜可回收物,「真的比較大量,我們就會請他分完類再過來,不會嚴苛到要求百分之百,那太難了。」

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成員蘇雅婷提到,「建農還算有人管。很多小型的掩埋場,根本沒人看守。」而這也是環保團體所質疑的關鍵,啟用焚化爐,真的是山窮水盡不得不走的路嗎?

「如果真如政府宣稱,減量政策已經做到極致,怎麼會連最基本的規範瓶裝水都做不到?」蘇雅婷指出,前幾個月在議會舉辦底渣說明會,一開完會,馬上就有一堆杯水擺滿桌子,「可能開會時有我們這些環保人士在,不敢拿出來。」她苦笑。

蘇雅婷認為,如垃圾分類宣導、隨車強制稽查、隨袋徵收政策、增加罰金⋯⋯在「源頭減量」明明還有很多方式能提升台東縣永遠敬陪末座的資源回收率,「沒有焚化爐,垃圾處理當然有求於人,但怎麼不見台東先要求自己?同樣爆發危機的雲林都帶頭宣示要減三成、落實破袋檢查、提高罰金等等,台東只會用鼓勵性的慢慢做,看不到誠意。」

謝清泉認為,台東地大物博,若比照北部實施隨袋徵收,恐加重已經很嚴重的亂丟垃圾問題。而破袋等稽查問題,則因台東的鄉鎮市長是民選,為避免衝突,常常執行效率不彰。劉志豪也直指第一線人力不足。

「啟用焚化爐是最便宜行事的做法。」林義隆提到,一旦啟動了焚化爐,就很難繼續推垃圾減量了。且當初焚化爐無法啟用的原因之一,就來自於垃圾量不夠,讓縣府賠了超過十九億元,而現在的狀況依舊沒有改變,要達經濟規模,有高達一半的垃圾量需要「進口」,按縣府規畫,打算將空出來的量交給環保署調度,但蘇雅婷也質疑,「台東地處偏遠,誰會想把垃圾送來燒?」

「我們不是完全反對啟爐。而是解決方案有很多種,怎麼搭配才最好?成本是多少?有沒有把減量算在期程內?精算出來,才能夠說服人民呀。」林義隆表示,啟爐議題是這幾年才迸出來,而且爆發垃圾問題後,很快就跳到啟爐的結論。

垃圾是更深層的教育問題

解決問題的長遠機制,環團冀望政府不要放棄垃圾減量這條路。台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講師陳雲芳就說道,「我去國小環境教育時,會問他們有沒有幫爸媽倒過垃圾,小朋友都說有。丟去哪?靠近海邊的學校,就會回答『丟海邊』、靠山邊的就會說『丟河谷』,很自然地回答。這代表亂丟垃圾是台東更深層的教育問題。」

「但會亂丟的就是會亂丟,不能因為這樣就不敢重罰、不敢實施隨袋徵收。」陳雲芳說的,已經不只是台東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改變民眾在生活中看待丟垃圾的方式,體認到處理垃圾需要成本,才是問題解決的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