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RSS Feed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住宅法》修法後,官員和社會團體都認為,儘管實際推動後的進展千頭萬緒,但比起過去什麼都沒有,已經是很大的進步。甚至認為在政府、社會共同合作下,落實居住人權,進而引發新的創意與活力,都能寄予希望。但台灣的居住問題,社會住宅不應該是唯一的解答。

法令到位,中央、地方如何齊心完成八年二十萬戶的社會住宅?《新新聞》專訪搶在中央之前推動社宅的老手、積極響應的新手,看社宅的幾大課題:土地取得、資金挹注、管理組織、弱勢照顧、社區關係,地方政府將如何應對。 

二〇一六年,社會住宅政策成了總統大選候選人蔡英文的政見,蔡勝選後開始戮力執行。一六年十二月底,《住宅法》修正草案在國會三讀通過,為蔡總統八年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政策打下重要基樁。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南投溪頭森林遊樂區名為「有緣特產店」的小店鋪與旁邊的竹林,自清朝先民開墾,到日治時期激烈抗爭變成「保管竹林」,最後在國民政府來台後變成與台大實驗林的「合作造林」,莊家人七十年的抗爭史,正義仍未來到。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全國最大的焚化爐底渣處理廠映誠公司負責人謝應得因為詐欺罪被起訴。映誠的個案不但彰顯出整個監督機制完全失靈,更讓底渣再利用的途徑走上死路。

去年台北市議會質詢市長柯文哲,不滿中央兩度以密件方式要求替雲林代燒垃圾,台北市長柯文哲一句「垃圾不分藍綠」成為網路鄉民笑點,卻彰顯出長年來許多縣市的無奈,沒有焚化爐的縣市,現在甚至不敢曝光「代燒」清單。

反焚化爐成為管轄超過縣內一半人口的台東市長張國洲重要政見,還讓台東縣長黃健庭在議會總質詢時,點名張國洲「不要把市長當民意代表做」。原因是台東的垃圾處理面臨動彈不得的僵局,啟爐是縣府心中的唯一解。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地方政府主管機關人數極少,要掌控上億元的預算,光發包出去就很累了。專業的顧問公司常以營利為導向,不在乎理念;而地方文史團體活動規畫、專案管理等能力較弱,就算具備,光靠政府一年一包的案子,也很難活下去。


入圍柏林影展的紀錄片《日常對話》,主角是導演黃惠偵與她的同志母親,呈現的不僅僅是目前在台灣熱議的婚姻平權、同志問題,還有最平凡的家庭、母女關係。攝影機改變了黃惠偵的人生,而黃惠偵也用紀錄片帶來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