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RSS Feed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去年十二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取得參議院、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後,仗著極高的民意支持,在短時間內通過了《特定祕密保護法》。卻有八成民意反對,認為法案嚴重損害到人民的「知情權」,更讓安倍的民調下滑到上任以來最低的五六%。幾個月前,有四萬名民眾圍在國會外頭抗議,這樣的景象,在台灣人眼裡或許很熟悉。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近三十年來的駐外記者生涯,「台灣的媒體記者沒有一個比我更瞭解東南亞。」他的確有資格這說。梁東屏,自一九八七年起進入中國時報,是中時第一個東南亞特派員。但經歷旺旺接手,到最後的東家世界日報,「我覺得我的記者生涯一直在走下坡。」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去年的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上,導演戴立忍說:「現在要找導演,上街頭比較快!」近幾年來,導演柯一正號召的反核四五六運動延續至今、戴立忍站在士林王家強拆的第一線、侯孝賢為三鶯部落落髮、今年的太陽花運動也看得見他們的身影⋯⋯當社會角落仍有不平之聲,總有人願意挺身而出。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柢固,讓住宅市場「很不健康」。民間團體推動「改購為租」,「租屋政策有點像是中醫療法,緩不濟急。」但若因為無法立竿見影就不去做,恐怕台灣房市將繼續成為有錢人的專利。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我的影像能力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沒有人比我更瞭解這件事情。」郭明珠坦言,參與者與記錄者,兩個角色非常難調適,「但我覺得我永遠都無法放下那份憤怒。」面對這麼多不公不義,她寧願去參與改變,也不願僅站在一旁觀看。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全台灣有三十二萬戶弱勢族群,但現有社會住宅只有六千戶可用,僧多粥少,讓弱勢者只能進入一般租屋市場。但據調查,超過九成房東不願意租給弱勢團體,弱勢者彷彿根本沒有談居住權的資格。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當國家以合法的面目搶奪人民財產,應該要如何對抗?日本成田機場所在地「三里塚」,由於政府執意徵收,當地農民抗爭延續至今已近五十年。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北京宋庄,守在栗憲庭電影基金外的公安與便衣。(許村旭)


即使中國政府封殺北京獨立影像展已成慣例,但今年抄查辦公室、拘捕相關人員的強烈動作,卻是歷年所未見;這些不為北京政府所喜的「禁片」,如今有部分來到台灣播放,忠實呈現獨裁政權禁制下,文化的蒼白無聲。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官僚體制是確保國家機器運作的重要組成,不過當國家機器是以一種荒謬的邏輯在運作的時候,作為一個獨立媒體人,我該堅守宛如牆上蒼蠅的那一條紅線嗎?」——《不能戳的秘密二:國家機器》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廢物?有誰願意給我機會嗎?你沒看到他們是怎麼斷了我的退路,把我逼到牆角的啊?我也想振作啊!我也想要有一番成就,可是貼在我身上的標籤,怎麼拔也拔不掉,現在還有誰會相信我啊?」——《廢物》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一九七〇年代產業開始轉型,工業讓台灣經濟走向高峰。林立的工廠帶來高額的產值,也帶來冒著黑煙的煙囪、渾沌的惡水;雄偉的建設四起,土地不夠用,就挖山、奪水,人定勝天的自負,讓台灣環境已經背負了太多的「來不及」。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冰毒》在橫掃國際影展、巡迴十三個國家後,終於在九日回到台灣在台北電影節首映;它奪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瑞典影展最佳導演,連導演李安都稱讚,「這是一部強而有力的電影。」導演趙德胤出生緬甸,十六歲來到台灣,已取得台灣國籍的他,還是堅持拍緬甸事。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來自美國的Alan和台灣的Lovely是一對恩愛的夫妻,有兩個活潑的孩子Isaiah和Abby,一踏進他們的家,映入眼簾的是掛滿牆的全家福照片。家 庭是彼此心中最重要的事情,而都是大學教授的兩人,因為不想讓孩子一直陷在以升學、考試為導向的學校裡,在教育上選擇了不同的方式:自學。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國中會考放榜後,許多人對十二年國教從原先的期待轉為失望,孩子彷彿還是跳脫不了考試的牢籠。但,其實孩子的教育不一定要遵循體制內的規則走,台灣的實驗教育發展已近二十年,除了較為人知的實驗學校,其實還有個人自學、團體自學可選擇。也就是說,倘若家長找不到適合的學校讓孩子讀,可以讓孩子自己在家學習,一個人學太孤單,三人以上就可以申請團體自學,全台灣,已經有兩千五百名學生用這樣的方式在學習。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阿左、小天,兩個自認為全台北最窮的高中生,為了交班費和畢業旅行費,算計著要將校園裡廢棄的孫中山銅像拿去變賣,可是銅像只有一個,兩個人都很窮,該怎麼解決?易智言暌違近十年推出《行動代號:孫中山》,阿左傻里傻氣,卻聰明、細膩;小天神祕又孤僻,像個獨行俠。繼《藍色大門》的孟克柔、張士豪與《危險心靈》裡的謝政傑,易智言再次帶給觀眾兩個年輕的代言人,阿左和小天,這次想要說什麼?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每逢雨季、颱風,內湖人都懸著一顆心。與美景為鄰,台北市內湖的湖水讓這裡彷彿成了都市桃花源,卻也讓居民逢雨就擔心淹水。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淡水的發展,不應該只有房地產一種思維。」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黃瑞茂在淡水居住已超過20年,以建築專業守護這片土地。他認為,都市發展應該要視土地本身的特性而去規劃設計,而不是一昧的模仿可以賺錢的模式,糟蹋了土地原本的價值。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農民、家庭主婦、退休老人,因為徵收而被強迫要關心土地議題,卻更深刻地了解了守護家園的價值何在……

    環保署,5月9日,淡海新市鎮開發案在環評委員現勘後,進行首次環境影響評估的專案小組審查。經過長達四個小時的討論,委員認為本案造成的影響太大,包括徵收迫遷近六千戶的在地居民,總開發面積超過一千公頃,決議,進入二階環評。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2013年4月1日,淡海新市鎮第一次環評現勘,除了營建署的官員與環評委員外,二十幾位居民也拿著抗議的布條來到現場。居民的對面坐著各個里長,居住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卻站在對立的兩方。準備出發現勘之前,一位里長抓著麥克風站了起來,「不是所有人都反對,」他看向所有官員,「這裡還有人支持這個案子。有一些地根本就荒廢沒有用了,開發才是好的。」居民和里長立即爆發口角衝突,對於土地價值的認定,應該如何衡量?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由新市鎮建物夜間亮燈數可見其有效住戶,夜間的淡海新市鎮,被居民稱為「鬼城」。

區段徵收已經變成了強制的合作,原先就不合理的政策因政府主導所有過程而一一被隱瞞……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2013年四月初,營建署的遊覽車駛過淡海新市鎮,車上坐著10多位環評委員。整齊的高樓,死白的水泥牆,建物外表非常的新。沿著大馬路往「淡海新市鎮」的方向前進,會見到一系列這樣的房子。各式各樣的大樓住宅,外頭還掛著吸引人的文案:景濶、臺灣威尼斯、微笑莊園、日月星晨……充滿異國風情,卻不見小鎮原本的風貌。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淡海新市鎮開發了25年,仍有八成的土地閒置,在主計畫之下卻沒有細部計畫執行的情況下,禁建令成了這塊土地的緊箍咒,如今,又要畫出二期開發大餅……


你認識的淡水有什麼樣的面貌?
淡海新市鎮專題,2013年3月,我和俊耀開始了製作這個專題的旅途。
由於2012年末一部紀錄片的製作,讓我們認識了淡海新市鎮這塊土地,以及它背負的泡沫未來與不應被破壞的環境,紀錄片完成了,我們卻仍有一堆疑問。帶著這樣的問號,我們繼續前進。